Friday, September 14, 2012

Study Notes - 9/14/2012


第二十八課:復活主再次顯現(21125

本書正式的結束該在上章末節,因為作者的主題已有圓滿的辯證。作者在203132提及在耶穌復活後還有甚多神蹟是他沒有記下來的,而以上所錄的神蹟都是為了令人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,藉此得生命。這樣看來,他撰寫本書的「佈道宗旨」已經達到了。不過,他還有一個心願,希望將復活主的使命留給歷世的教會,便多記一個神蹟,以示凡作主門徒的都要遵守這命令,完成主的使命,叫人因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而得生命。

在本章內,作者從主復活後所行的神蹟中,選其一來說明主復活後的權柄與前無異,並且指出:( 1)門徒先前接受了主的差遣(參2021),到如今才清楚主的吩咐是叫他們餵養群羊﹔(2)附帶記述彼得將來的事奉,這是本段跋言之目的。

(一)捕魚的神蹟(21  114
【約廿一1】「這些事以後,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,又向門徒顯現﹔祂怎樣顯現記在下面。」
『這些事以後』乃是指約翰福音所記載的有關耶穌的一切事以後。『提比哩亞海』實際是一個湖,古時原名基尼烈湖(民3411),後改稱革尼撒勒湖(路51),繼稱『加利利海』(太418),後來因希律安提帕在其西南岸湖畔新建提比哩亞城(參623)作為其首邑,而再度易名『提比哩亞海』。

【約廿一23】「有西門彼得,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,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,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,又有兩個門徒,都在一處。西門彼得對他們說:『我打魚去。』他們說:『我們也和你同去。』他們就出去,上了船,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。」
門徒中有很多是加利利人,其中七個(約翰只記下五個的名字,另外兩個多半是安得烈和腓力,因他們同是加利利人,參1  4445﹔徒113)在老家又做起漁夫來(2023上)。可能因經濟上的需要,或因他們不再見到復活的主,所以暫時以打魚維生,等候下一步的指示。那天他們一無所獲。

【約廿一4】「天將亮的時候,耶穌站在岸上﹔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。」
天將亮的時候,光線比較暗,所以門徒也許看不清楚。 

【約廿一5】「耶穌就對他們說:『小子,你們有吃的沒有?』他們回答說:『沒有。』」
『小子』是頗親密的稱呼,並無譏笑的含意。「你們有吃的沒有?」主當然知道他們並沒有打到魚,但仍問他們,可能是為了喚醒他們,旨在幫助他們解決困境。

【約廿一6】「耶穌說:『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,就必得著。』他們便撒下網去,竟拉不上來了,因為魚甚多。」
這船離岸約僅一百公尺左右(參8節)。耶穌在岸邊指點門徒們捕魚的方式,據說今日在加利利湖邊打魚的漁夫也還是這樣做。他們遵照耶穌的指示,結果是出乎他們意料之外。

【約廿一7】「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:『是主。』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,一聽見是主,就束上一件外衣,跳在海裡。」
「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,是主,」徹夜工作無效,聽吩咐而一網得魚,乃是門徒所經歷過的事(參路556),所以使徒約翰悟出岸上那人必是主耶穌。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,一聽見是主,就束上一件外衣,跳在海裡,要往岸上會見主耶穌。。

【約廿一8】「其餘的門徒,(離岸不遠,約有二百肘〔古時以肘為尺,一肘約有今時尺半〕),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。」
『肘』為古時長度單位,每肘約合十八英吋﹔二百肘大約是一百公尺。

【約廿一9】「他們上了岸,就看見那裡有炭火,上面有魚,又有餅。」
他們上岸後就看見復活的主在炭火已經預備了早餐有魚有餅。

【約廿一10】「耶穌對他們說:『把剛才打的魚,拿幾條來。』」
主已經有為他們預備早餐了,但仍然吩咐他們去把剛才打的魚,拿幾條來,一方面顯然他所預備的不足以應付七個門徒的需要。另一方面也可能要他們數數有多條。 

【約廿一11】「西門彼得就去(或作上船),把網拉到岸上,那網滿了大魚,共一百五十三條﹔魚雖這樣多,網卻沒有破。耶穌說:『你們來吃早飯。』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祂:『你是誰?』因為知道是主。」
主為他們預備了簡單的早餐,並邀請他們來吃。「吃」是新約時代一個象徵的動作,表示「交往」與「接納」。他們雖知道是主為他們預備了早餐,但沒有人敢問他是誰。「問」意「詳究」、「考查」,應是指查詢主如何來到加利利,如何拿到炭、魚、餅等東西。可能此時主復活的身體與前有點不同,叫門徒不敢多言。

【約廿一13】「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。」
耶穌做榜樣先餧養他們,因為祂將要托付餧養的工作給他們。

【約廿一14】「耶穌從死裡復活以,向門徒顯現,這是第三次。」
「這是第三次」是以本書所載的為根據(參201924)。這是主復活後第三次向眾門徒顯現(參20  19向十門徒,2026向十一門徒,這一次向七個門徒)。

(二)與彼得談話(廿一  15-23
【約廿一1517】「他們吃完了早飯,耶穌對西門彼得說:『約翰的兒子西門(『約翰』馬太十六章十七節稱『約拿』),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?』彼得說:『主阿,是的﹔你知道我愛你。』耶穌對他說:『你餧養我的小羊。』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:『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愛我麼?』彼得說:『主阿,是的﹔你知道我愛你。』耶穌說:『你牧養我的羊。』第三次對他說:『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愛我麼?』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,你愛我麼,就憂愁,對耶穌說:『主阿,你是無所不知的,你知道我愛你。』耶穌說:『你餧養我的羊。』」
耶穌在早飯後與彼得的這一段對話,目的是要堅固彼得的信心,以及要求他負起牧養和領導教會的重大責任。耶穌對彼得接二連三的詢問,也叫人聯想到彼得在祭司的院子裡,當耶穌被考問的過程中,三次不承認主耶穌的事(181527)。那令人難忘的一幕,也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當耶穌「第三次」問彼得的時候,他「就憂愁」起來。

彼得「憂愁」,除了是因為耶穌一連三次的詢問,讓他想起昔日三次不承認主的羞恥與遺憾之外,也可能是因為他覺得主耶穌在懷疑他首先兩次所表達的「愛」。
主耶穌在眾門徒面前,單向彼得說話,是要讓眾門徒知道,彼得雖然曾經失敗過,但主仍然接納彼得對祂愛的回應, 而給予他那領首的地位,要他「餧養我的小羊」。我們知道彼得日後也確實進入了牧人的負擔,因此他勸同作長老的人,務要牧養神的群羊,並作群羊的榜樣(參彼前514)。

注:耶穌在首兩次所問的「愛」(agapao)是一種犧牲和需要委身的愛,而第三次所問的「愛」(phileo)是朋友間情感的愛,並不著重向對方的委身。彼得每次回應耶穌都是用朋友間的愛(phileo)。不過,有些學者認為不用拘泥於這兩個字在原文上的輕微分別,因為約翰福音的作者有時用上不同的字,卻表達同一個意思,這在其他經文也可以看到。

【約廿一18】「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你年少的時候,自己束上帶子,隨意往來,但年老的時候,你要伸出手來,別人要把你束上,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。」耶穌說這話,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。說了這話,就對他說:『你跟從我罷。』」
主豫言彼得年老時被拘捕與殉道的情形(參19節)﹔而彼得對此預言銘記在心(參彼後114)。耶穌指出彼得年少憑血氣行事,常隨己意不服約束。但當他年長後,靈命成熟時,就能甘心忍受別人所給予的不便與束縛,甚至為主受死者都願意。

根據古代教會的傳說,使徒彼得不但是為主被釘十字架而殉道,並且還要求行刑的人將他倒釘,因為他自覺不配與主同有一樣的死法。

【約廿一20】「彼得轉過來,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,就是在晚飯的時候,靠著耶穌胸膛,說:『主阿,賣你的是誰?』的那門徒。」
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就是作者使徒約翰,他在本書中曾有四處用『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』來描述自己 (參132320221720)。

【約廿一2122】「彼得看見他,就問耶穌說:『主阿,這人將來如何?』耶穌對他說:『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,與你何干?你跟從我罷。』」
彼得在聽到耶穌預言他將會忠心的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後,轉身看見約翰,就很自然的想知道約翰的結局又是如何。主輕聲責備他說,約翰的遭遇是他個人的事,若主再來時他還活著(不需殉道),也與彼得無干,彼得自己跟隨主到底便是了。

【約廿一23】「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,說那門徒不死﹔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﹔乃是說:『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,與你何干?』」
「弟兄」指門徒圈子中對這話產生誤會,以為約翰不會死。其實主所言不過是一個假設,用來斥責彼得多管閒事罷了(2123)。由此可見,約翰寫本章時,還流傳著這個謠言。

(三)書的結束(212425
【約廿一24】「為這些事作見証,並且記載這些事的,就是這門徒﹔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証是真的。」
『這些事』就是本書所寫的內容﹔這句話表明使徒約翰就是本書的作者。




【約廿一25】「耶穌所行的事,還有許多,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,我想所寫的書,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。」
「耶穌所行的事,還有許多,」可見約翰在寫本書時,曾經對手中所有的數據作過一番篩選的工夫。「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,」表示主耶穌不隻在肉身裡作事,並且復活後一直不斷作事﹔祂所作在每一個信徒身上的事,真是無法記述。但從他所摘錄的一小部份,叫人足可從中認識耶穌是神的兒子,得新生命。


參考資料:
《摩根著解經叢書網上版》
《马唐纳著新約聖經註釋網上版》
 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網上版》
鐘志邦著:約翰福音(卷)天道聖經注釋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