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12, 2012

Study Notes - 10/12/2012


福音性查經(二)


題目:人的有限--關乎智慧 
經文:傳721215
日期:10122012

(一)當記念造你的主(1217
121:「你趁年幼,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,就是你所說,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,當記念造你的主。」
從結構與題旨而言,121緊接119,均以命令式動詞開始:「當歡暢」(119),當記念(121)。同時,兩者都以年輕人為對象,談論「在幼年的日子」。在第12章中,原文共用了三次「不要等到」(12126,但和合本的第6節未譯出)。傳道者強調時間迫切,勸青年人不要再延誤了。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,即沒有樂趣的日子。衰敗的日子,傳統上,是指老年的光景,力氣衰殘,毫無衝勁,沒有鬥志的日子或艱苦的日子。造你的主或「你的創造主」,年輕人應在老年或困難的日子來臨之前,記念創造主,也要認真地生活。

122:「不要等到日頭、光明、月亮、星宿、變為黑暗,雨後雲彩返回。」
1178節用光比喻生命,能夠活在世上,實在是一件美好的事;可是,人生變幻莫測,今日繁盛現象,可能明天會變得蕭條,別以為雨後必會有晴天,誰知烏雲仍然密佈,光明燦爛的日子遼遼無期。故此,青少年人應莫負青春時光,要在黑暗與悽雲慘霧的日子未到以先,把握時機,認真地生活。雲彩,是指帶雨的烏雲。

123「看守房屋的發顫,有力的屈身,推磨的稀少就止息,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。」
傳統上,認為十二36乃描述人生理的變化,年老人體弱多病,身體衰敗的悽慘情況,記述多種老人病徵:耳聾、眼矇、便祕、貧血、畏高症、畏曠場症、食慾不振、性無能、髮白等。一般而言,看守房屋的比作老人的手或腳;有力的屈身指老人彎腰曲背;推磨稀少是指老人的牙齒脫落,停止咀嚼;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比喻老眼昏花,看不清楚。「時候將到,那保護過你的手臂要發抖,本來強健的腿衰弱無力,你的牙齒只剩下幾顆,難以咀嚼食物,你的眼睛昏花,視線模糊不清。」(現代本)

124「街門關閉,推磨的響聲微小,雀鳥一叫,人就起來,歌唱的女子,也都衰微。」
傳統上,街門(兩扇街門)比喻老人的兩耳(現代本),或上下嘴唇,較多人接受後者的見解:由於牙齒脫落,所以兩唇相合起來,咀嚼的聲音也變得微小。雀鳥一叫,人就起來:老年人經常失眠,不能入睡,清晨雀鳥一叫,他便起來,不能再睡下去。歌唱的女子,也都衰微,可解作老人聽覺失聰,聽不見美妙的歌聲。「你的耳朵聾了,聽不見街市上的吵鬧。推磨或歌唱的聲音你聽不到。但麻雀一叫,你就醒來。」(現代本)
  
125「人怕高處,路上有驚慌,杏樹開花,蚱蜢成為重擔,人所願的也都廢掉,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,弔喪的在街上往來。」
老年人因年老百病纏身,身體機能衰退,因此步履艱難。杏樹開花,蚱蜢成為重擔,人所願的也都廢掉:傳統以杏樹開花喻白髮;蚱蜢成為重擔喻膝蓋或臀部衰退失靈,走路時寸步難移;人所願的也都廢掉指年老人的性慾消失。「你的頭髮斑白,精力衰敗,性慾斷絕了,再也不能挽回。」(現代本)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,弔喪的在街上往來:一個人若死了,歸他永遠之家;弔喪的作完喪事後,依然上街幹他們的買賣,城中的生活或街市上的活動仍然繼續,不會因一人死去而停頓。

126「銀鍊折斷,金罐破裂,瓶子在泉旁損壞,水輪在井口破爛。」
第六節應以「不要等到」作開始,與上文相呼應(12125)。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節象徵生命的完結,死亡來臨。

127「塵土仍歸於地,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。」
傳道者勸勉年輕人要紀念造物主,因為受造者的生命不在自己手中,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。儘管今日我們可能處於繁榮、安定和歡樂的時光,但是人生中總有衰敗的日子,那時生命就好像變得沒有意義。由於生命非人所能測透的,富有的人也可能有破落的一天,人事變遷和人生悲劇都會隨時臨到的;最終死亡會奪取人的生命,塵土之軀終歸塵土,生命氣息必歸回賜靈氣的上帝。本節經文實肯定了創二章的創造故事。

(二)傳道書的主題(128
128「傳道者說:「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」」
傳道者再次重複他的主題(12),作為全書的總結。為了要回答開宗明義地提出的問題:人生有何意義?(13)他已從多個角度討論問題,包括:智慧、權力、工作、財富、公義公理、年壯力強、老年衰敗、生命的不可測透、宇宙的奧妙及社會的冷漠現象等。總括而言,上帝有祂的旨意,人無法測透上帝的心意,而人生苦短,生命顯得脆弱和無奈,因此傳道者感歎:「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」

(三)後記──編輯與總結(12914
傳道書12914與前文不同。在此之前,傳道者用直接第一身講述的方式說話,而第9節起則用第三身單數描寫傳道者的身分與職責:他是一位智慧人、教師及智慧諺語的搜集者(12910)。這段的主要內容:
1. 介紹傳道者──他是一位智者、教師及箴言搜集者(12910)。
2.智者之言的功用──好像刺棍、釘穩的釘子(1211)。
3.勸諭人不用再作智慧書──目的在表明此書已經達成智慧之功用(1212)。
4.傳道書的最終目的──叫人敬畏上帝,謹守祂的誡命(121314)。

129「再者,傳道者因有智慧,仍將知識教訓眾人,又默想、又考查,又陳說許多箴言。」
再者 再開始傳道書的新結語,這是一種編輯手法,以第三身單數描述和介紹傳道者的身分和職分。129再者與1212還有一層,將第12章最後六節經文,分為兩小段。911是對傳道者稱讚和推崇,他不單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而且以自己的知識教訓人,是一位智慧傳統的教師。他經常以知識教導人。「智慧師」或「智者」是舊約傳統三個重要職分之一,與祭司、先知並列(參耶1818),負責上帝子民的宗教生活:祭司講授律法、先知說預言、智者教授知識和謀略。傳道者作為教師外,還有其他重要使命的:默想、查考、陳說箴言,這是智慧人和智慧教師應有的治學態度和工夫;他要仔細思想箴言的含意,作深入的探究,還要進行編輯整理。

1210「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,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。」
傳道者不單是教師、是學者,而且也是個編者,他專心尋覓人人所渴慕追求的言語。可喜悅的言語,不是花言巧語,也不是令人心花怒放的虛偽言語,而是寶貴的(賽5412)、可羨慕的真言。誠實話(或作「真理之言」),與可喜悅的言語相呼應,這是詩句中常用的平衡同義詞。傳道者忠於所尋得的真理,且敢於憑正直將真理記述下來,由此可見傳道者的道德與氣節。

1211「智慧人的言語,好像剌棍,會中之師的言語,又像釘穩的釘子,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。」
本節肯定智慧傳統的價值與功用。智慧人的言語跟會中之師的言語平行,好像剌棍與又像釘穩的釘子相呼應。刺棍是指有鐵釘或鐵刺的趕牛棍,用來刺痛懶惰的牛隻,催促牛隻前行的。就教導與學習方面而言,剌棍的作用是刺激思想,幫助思考,達至自發的獨立思維。釘穩的釘子,衣物可穩當地掛在上面,智慧人的言語,好像釘穩的釘子,是可靠的,使人生命有所依靠和據點。刺棍具平面上一時的刺激作用,釘穩釘子的作用較根深蒂固。簡言之,智慧人的言語具有短暫和深遠的影響力。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,肯定智慧傳統的權威,一切至理名言與獨到的見解,都是根源於上帝是以色列人的牧者。

1212「我兒,還有一層,你當受勸戒:著書多,沒有窮盡;讀書多,身體疲倦。」
還有一層 這是編者最後一段話,121214總結全書的中心。有人以為1212是消極的,勸戒世人不要永無止境地著書立說,或不停地追求學問,因這是得不償失的活動。其實,著書多,沒有窮盡;讀書多,身體疲倦用意是頗積極的,它表明智慧書卷之著作應告一段落,傳道書是最後一部具正典地位的書卷。因此,它劃定智慧書卷的範圍與其認可地位。「我兒」是古代近東及希伯來智慧傳統教師對學生的稱謂語,含有親切和權威的意思(箴18101521311121),為人師表者當具父親的身分和責任。你當受勸戒,即應該分外留意,不可疏忽。

1213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就是敬畏上帝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」
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……」,說明以上一切的話早已說過了,也已聽見了,現在是應作總結的。編者總結全書的中心思想:就是敬畏上帝,謹守他的誡命。無論傳道者在探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中,是何等的激進,甚至離開了正統的信仰觀念,然而編者以敬畏上帝,謹守他的誡命作結。敬畏上帝,這是希伯來智慧文學的要旨。敬畏上帝是以敬虔的態度承認上帝的權能與統治,因此必然包括了實踐祂的旨意。

「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」,意思是謙卑地、敬虔地承認上帝是生命之主,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。

1214「因為人所作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上帝都必審問。」
「上帝都必審問」,119早已說明這意思。人要向生命之主負責,祂必要按人的行為施行賞罰。

《中文聖經註釋》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