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May 8, 2013

Group Study Notes: 5/10/2013


小組查經:創世記
主題:起初神創造天地
日期:5102013

第十五課:亞伯拉罕獻以撒(2012224

以撒是亞伯拉罕夫婦期待甚久的“老來子”,他的出生是神蹟,他要實現神給父親的應許──他的後裔要如天上的星、地上的沙那麼多。然而,就在這童子尚未結婚生子之前,神給亞伯拉罕一更嚴厲的考驗:要將他的獨生兒子以撒當作燔祭獻給神。神並非突然將那麼嚴厲的考驗給他,乃是經過“這些事以後……”(創221),即經過12章至21章中的無數試煉後,亞伯拉罕信心大增,經歷大增後才給他的。經過多年與主同行,亞伯拉罕信心已達高峰,他在這事上完全順服,結果又在神的信實中得到另一個功課:“耶和華以勒”,耶和華必有預備(神預備了一隻公羊代替以撒)。父親的順服,也深深影響著兒子。以撒是順服的典型模范,父親要綁他、要獻他作燔祭,他完全順服。

(一)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(201–18
201節:亞伯拉罕繼續他在世寄居的生活,由原住在希伯崙的幔利橡樹那裡往南行,遷至加低斯和書珥中間的基拉耳。他在此地重演那稱妻為妹的事。亞伯拉罕下埃及時曾有過同樣的事發生,他為了要保護自己而稱妻為妹,以致法老王將撒拉帶入宮中。神因此事降大災與法老和其全家,法老王才得知這事的真相(參十三:10–20)。亞伯拉罕從這錯誤中得蒙真神干預保守,不但脫離險境,且獲得許多金銀牛羊作補償。

202-5節:亞伯拉罕在基拉耳因信心的軟弱,重蹈覆轍,稱撒拉為妹,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。這引致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差人把她接到自己的家。幸而神在夢中責備亞比米勒,說:「你是個死人哪!因為你取了那女人來;她原是別人的妻子。」「你是個死人哪」的原義,除指責外,還說明做這件事,是該當死罪之意。一切得罪神的行動,都與死人無異。亞比米勒理直氣壯的說:「我作這事是心正手潔的。」這表明不是他的錯,乃是亞伯拉罕和撒拉的錯,因前者明說她是我的妹妹,後者則言明他是我的哥哥。

206-18節:神在夢中對他說:「我知道你作這事是心中正直;我也攔阻了你,免得你得罪我。」因此神吩咐他當作的事:把撒拉歸還亞伯拉罕,使他為亞比米勒禱告。若不歸還,全都剿滅。神垂聽亞伯拉罕的禱告,便施行神蹟,醫治亞比米勒,妻子及家中的眾女僕,使她們再能生育,以後,亞比米勒有子孫,繼承王位。亞比米勒准許亞伯拉罕繼續居留在基拉耳,他倆成為好友。

「先知」(7節)指神的代言人。亞伯拉罕是第一個得此稱呼的人。
「她與我是同父異母,後來作了我的妻子」(12節)古時允許娶同父異母之姊妹為妻,但後來被禁止(利1017)。

以撒的出生(211–8
211-2節:耶和華眷顧撒拉,使她年老懷孕生子,乃是神蹟。因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,撒拉的月經已斷絕(參創1811)。依生理來看,她是無能生育。撒拉能生子完全出於神的大能。

213節:神按照祂的應許,到了日期使撒拉生了一個兒子,並依照神所預定,名為以撒,意即「喜笑」。(參1719)。以撒的誕生,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,如今竟然成了事實,叫親身經歷此事的人,不能不『喜笑』滿懷(6節)。

以撒有特殊的地位,因他是:(1)是聖經中第一個在出生前被神命名的人。(2)是父親年老,母親絕育時所生的兒子。(3)是應驗神預言而生之子。(4)是千萬子孫由他而出之子。

214節:以色列人的男孩「生下來第八日」要受割禮,這是神所命定的(創1712)。

215-8節:「以撒斷奶的日子,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。」斷奶的日子通常是三歲左右,以色列人和中國人鄉俗相似。所不同的,是中國人的孩子在滿月時擺設筵席,以色列人則在斷奶時擺設筵席慶祝。

夏甲母子被逐(219–21
219節:「當時,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。」指以實瑪利,此時至少十五歲了(參創1725)。「戲笑」有譏笑,嘲弄之意。因此激怒了撒拉。

2110節:當撒拉有了以撒後,就看夏甲的孩子以實瑪利很不順眼,油然而生「兩女爭夫」和「兩子爭產」的醋意。因此她向亞伯拉罕爭取「驅逐令」,要把夏甲和以實瑪利趕出去,不讓以實瑪利有繼承權。

2111-13節:亞伯拉罕處在兩難之間,心中深感痛苦。神就安慰他並指示他兩件重要的事:(1)從以撒所生的,才要稱為你的後裔,因他才是承受應許之福的後裔。(2)至於使女的兒子,神也眷顧,使以實瑪利成為大國。

2114-16節:亞伯拉罕聽從撒拉的話,忍痛地將夏甲趕逐。在骨肉分離之際,仍不忘記為心愛的人預備餅和水,供應他們肉體之需,這是亞伯拉罕所能做到的關懷。夏甲孤獨地攜同愛兒,離別溫馨的家庭,揮手灑淚而別,惘然前行。她走到別是巴的曠野就迷失方向,其實她是毫無目標,也不知該走到何處去。在此惡劣的環境與恐慌的心情:欲死不得,求助無門;她只有為愛兒相對而坐,放聲大哭。

2117-21節:神聽見了母子的哀聲,打發使者向她發出安慰的應許:「夏甲,你為何這樣呢?不要害怕,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。起來!把童子抱在懷中,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。」後來以實瑪利成為十二族之祖(參創2512–18)。「巴蘭的曠野」即今西乃半島的北部。

(四)別是巴之約(2122–34
2122-24節:亞比米勒從多方面觀察,得知亞伯拉罕是有神同在的人。可見他也是一個敬畏神的人,才會有如此的論調。他請求亞伯拉罕指著神起誓,其誓言有兩方面:(1)不要欺負我與我的兒子,並我的子孫,大家和平共處。(2)我怎樣厚待了你,你也要照樣厚待我,與你所寄居這地的民,大家互施恩惠。發誓完畢,然後彼此立約。這次亞比米勒帶同非各將軍。二人同來與亞伯拉罕立約,表示慎重其事。

2125-34節:原來亞比米勒的僕人曾霸佔了亞伯拉罕的一口水井,而亞比米勒卻不知有此事發生。亞伯拉罕為要證明那一口水井是他的,就將牛羊送給亞比米勒為立約之物,作為擁有此口水井之權的證據。這立約是在井旁起誓,故稱那地為「別是巴」,意即「盟誓的井」。表示彼此起誓,互惠忠誠。

(五)獻上以撒(221–10
221-2節:這一段經文是最扣人心弦的記述,也是亞伯拉罕所要學習最高深的屬靈功課。神所吩咐他的只有一件事,卻是他一生中最難的一件事。神要他將獨生的兒子,他所心愛的以撒當祭物獻上,即是將他的生命與感情完全犧牲而獻給神。這對亞伯拉罕是一種信心的考驗。

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」並不是全知的神需要藉試驗才能得知亞伯拉罕的存心,而是藉此使受試驗的人顯出他實際的光景,因而能更深認識自己。

「摩利亞地」在耶路撒冷附近,所羅門王在此地為神建造聖殿(代下31)。「燔祭」是用火把祭物全燒,產生馨香之氣獻給神,故表示完全歸屬於神。神在此處要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燔祭,並不表明我們所信的神像摩洛那樣要人獻自己的兒女為祭(利201-5),祂的目的並不是真要殺死以撒(參12節),乃是要證實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。

223節:亞伯拉罕雖然不完全明白神為何要他如此做,但卻完全降服於神,不問所以然的順服神的安排。他似乎沒有徵詢妻子的意見,也不對兒子以撒講明此次行動的真相,更不讓僕人看見他奉獻的經過。他只有個人去承擔此任命,沉默地、順服地、毫無疑問地遵行神的吩咐。他憑著信心,帶著兒子前往神所指示的地方。

224節:「到了第三日」表示路程花了兩天以上的時間,這對亞伯拉罕乃是一種心靈上的考驗。

225-6節:亞伯拉罕相信獻上以撒之後,神能叫他復活(來1117-19),故他在本節所說的話,應是憑信說話,而非誆言。「童子」指未成年的男子,以撒此時至少已是十幾歲的少年,故他能身負燔祭的柴(參6節)。

227-8節:當以撒與亞伯拉罕同行時,並未攜帶羊羔,到了第三天,以撒希奇地問:「請看,火與柴都有了,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?」(7節)這實在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,因他不能對兒子撒謊,也不便將真情告訴他。在躊躇之間,在靈感中說出一句被後代奉為金科玉律的話:「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。」可見他信心的堅定,他深知神應許以撒為其後裔,從以撒生的才是他的後裔之可靠,神必定會另行預備祭牲,自己則只要順服的照神之吩咐而行。
 
229-10節:「捆綁他的兒子以撒」以撒此時至少已是十來歲的少年人,有力氣擔負燔祭的柴上山,而亞伯拉罕則已經是一百一十多歲的老人了,由此可見,以撒並未掙扎,自甘被老父捆綁。「伸手拿刀,要殺」表明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祭,不是裝裝樣子而已,乃是有實際的行動,並且是作到最後的一步了。



(六)神必預備(2211–24
2211-12節:亞伯拉罕毅然舉刀要殺以撒之時,在這千鈞一髮間,神的使者兩次呼叫亞伯拉罕的名字,表示事情緊急,以阻止他傷害愛子以撒。天使說:「我知道你敬畏神,你沒有將你的兒子,就是你獨生的兒子,留下不給我。」神悅納亞伯拉罕對祂敬愛的心態,於是為他預備公羊代替以撒獻為燔祭。

2213-14節:亞伯拉罕盼望神會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羔羊(8節),如今實現了。於是給那地方起名叫「耶和華以勒」,意即「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」。

2215-18節:神與亞伯拉罕重申祂的約,更新了應許的內容,以此獎賞亞伯拉罕的忠心與順服。神除了應許要讓他的子孫繁多並繼承土地(16–18節),並另加上一項新的應許,就是讓他的後裔征服與佔有當地的城市(17節)。神對亞伯拉罕所宣佈的應許,是指著自己起誓(16節)。正如希伯來書作者的解釋: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可以指著起誓(參來613)。「你的後裔」後裔的原文是單數,指著一個人,就是耶穌基督(加316);萬國都必因基督而得福。

2219節:亞伯拉罕經得起信心的考驗,得著神永約的承諾。父子凱旋而歸,往別是巴去,住在那裡,此地就成了他的家鄉。

2220-24節:記載拿鶴的家譜,乃是為第24章以撒娶利百加之事寫下伏筆,豫作交代。創22章的主題是『神預備』,故這段家譜乃是說明神預備了以撒的妻子利百加,也就是預備了神選民的母親。


參考資料:
1.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:創世記
2.梅仇笑紅著:創世記(網上版)
3.丹尼斯•莫克:創世記查經(網上版)
4.鄺炳釗著:創世記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